写在前面
KEEP LOOKING FORWARD TO GOING
大家好,我是九居房地产的主笔九居。
曾经,我也是一个在蒙特利尔找房买房租房的新移民。虽然有幸遇到了专业的经纪人,nice的房东,靠谱的房主,但同时也感知到了一些不友好的界面,譬如信息陈列式的房产介绍,各种不在经验范围内的名词……
在找房看房的过程中,房产经纪人提供的房屋信息能够满足我的基础需求,但真正产生交易的驱动力,是那些更深层次需求的被满足。
长久以来,当经纪人和卖家习惯了某种方式,是很难跳出来感知用户痛点的。
所以,作为一个房地产行业的从业者,我总想做点什么,给这个千篇一律的风格中,来点不同的色彩。
在嘈杂的信息洪流中,回归房子的本质。
每座房子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
房子的价值,不光是明码标价的那个值,还有很多无形的、居住体验的价值,建筑、设计、文化内涵的深层价值,利于未来升值和出售的预期价值等。
关于房子,您都有哪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您和家人期待在房子中经历什么样的幸福体验?
1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资治通鉴》中这两句话,阐述了田地房产对中国人的重要性。对于中国人而言,有房才有家。
在找房子的时候,我们的表意识是寻求一个房子的图片、数据等公开信息,而潜意识层面的处理过程,是通过这些信息,来想象自己的入住体验,以及在其间的生活状态。
尤其是实地看房子的过程中,一家人往往会讨论这个空间我们可以如何规划,设计成什么风格,买什么样的家具,有哪些摆设,家人可以在这里做什么……
这便是我当时在跨国找房子看房子的痛点之一:通过千篇一律的图片、干巴巴冷冷冰冰的数据,无法实地到访,少了很多感受性的体验。
这些体验听上去有些虚无,比如阳光的角度,房子的味道,是表面整洁还是平时就深度清洁,周围自然的声音/噪音;还比如邻居是否友善,社区是否活跃有趣,以及整个房子给人的安全感归属感……
很多时候,决定在一个房子里长期生活,触动人心的就是这些不经意的、看似虚无的小处。
有人会为了一间充满阳光的大卧室接受房子的小瑕疵;有人会因为老房子古朴的味道想到自己的祖辈,愿意去生活在其间缅怀过往的时光;也有人会为了与酷爱乐器的邻居切磋而决定住在这里;家有孩子的父母可能就是被社区游乐场的丰富设施所打动;还有人一看某个房子,就莫名觉得这就是我的房子的似曾相识感。
痛点之二,各种和中国描述方式不同的概念和单位换算,比如sqft(平方英尺)和平方米,土地面积、套内面积都是什么概念等。其实对于在加拿大生活一段时间的人而言,以上这些统统算不上问题,只是适应成本罢了;但是对新移民来说,初接触到还是要费一番功夫来研究和适应的,确实不够友好。
痛点之三,对老房子的各种担忧。华人偏爱住新房。但是在加拿大这样一个老房子交易占八成的存量房市场上,能看到的房源大多数都是老房子,甚至有不少上百年的老建筑。这些房子的历史、建筑特色、设计风格,都各有千秋,而这些往往是华人买家忽略或无法企及的信息。
痛点之四,无法客观评估房子的价格和价值的关系。华人比较关心房价与周边的学区、交通、购物、医疗等要素的相关性,但其实房子的价值,不光是明码标价的那个值,还有很多无形的、居住体验的价值,建筑、设计、文化内涵的深层价值,利于未来升值和出售的预期价值等。
这些虽然只是我当时作为新移民的一些个人体验,但其实从业以来,接触的客户越多,每次“把自己的脚穿到客户的鞋里”的时候,我越会感受到这些痛点再次“磨脚”,甚至还有不少新的痛点,让客户觉得不友好、不贴心、不信任、不满意。
2
当客户深层次的需求一而再再而三地得不到充分满足,说明我们该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了。
于是就有了这个“读房子专栏”的想法。
在嘈杂的信息洪流中,回归房子的本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一为用。”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的这句话,意思是说,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换句话说,室内空间才是房屋的真正实用之处。
房子是在完成空间之后的最终外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描述了空间与自然,空间与人,本该亲密的状态。当人们长久居于建筑之内,便会渐渐疏离了对自然的感受;当感受不到自然中的生机,那种源于心灵的情感和爱的流动,便被阻滞住了。
房子的本质是为我们提供遮风挡雨的居所。居住价值的外延,还包含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当下,房地产行业输出的信息已经足够多,大到金融的、产业的、趋势的层面,小到周边、学区/校、交通、就医等层面。
而您想要居住的,就只是面前这座具体真实的房子。
这座房子可能矗立在那里很多年了,在普通人眼中没什么变化,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环境的变迁,屋主的更迭,一次次的重新设计,它便被赋予了不同的经历。它是有历史感的,厚重的,沉静的,它诉说着怎样的故事,见证过何种五彩斑斓的生活?
您在找房子的过程中,看到千篇一律的房子少,各具特色的房子多。华人买家习惯在单一文化视角下来评判房子的特征,但是在加拿大这个集多元文化之大成的移民社会,每座房子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价值。这些迥异的结构和设计风格有怎样的历史沿革?独具魅力的装修和配色传达了设计师何种理念?家具和内饰体现了屋主什么样的生活美学?
除了长期自住房,您也想积极地融入加拿大这个道法自然的“躺平”社会,可能还会看度假屋。那些坐落在山间的木屋别墅、临湖的大城堡、滑雪度假区的山景房,它们是如何做到不露痕迹地融入自然,让你在其间流连忘返,它们代表了怎样的生活方式?
还是那句话,摒除嘈杂信息,回归房子本质。
关于房子,您都有哪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您和家人期待在房子中经历什么样的幸福体验?
我不是房地产专家,只是一个从业者。我的分享可能会带有强烈的个人视角,以及可能和您南辕北辙的观点;
但我愿意努力去从历史的、建筑的、美学的、设计的、生活感悟等方面,从实用的、细致的、与众不同的角度,去书写和解构一个个鲜活的房子。
在我看来,每座房子都是有其独特的生命力的。
房子是固定的,但房子的内部空间是可以根据家庭需求变化的,家庭中的爱和情感是流动的,这便赋予了每座房子各异的味道。
通过我的视角,希望能带您一起感受到一座房子的生命力,希望您能读到的是房子丰富的内涵、生活方式和价值,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停留在表面的信息;如果最终让您由此产生深刻的判断和良好的入住体验,那是我的幸运。
也愿读此文的您,愿未来读到“读房子专栏”的您,能真正找到家和心的栖息地,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THE END
十年移民路,登陆在即,写写我在蒙特利尔的安居经历(上)
十年移民路,登陆在即,写写我在蒙特利尔的安居经历(下)
海外购房后,我在笑与泪中的一点思考
下面是一个安静的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