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闻原创,侵权必究

心血长文 尊重教育

 尊师重教,是每个华人深埋在心底最深刻的价值观之一,哪怕飘洋过海来到了加拿大定居,绝大多数第一代华人家长仍然对老师有着本能的敬畏。但大洋这边的老师,却用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很多传统观念下的家长上了一课,甚至可以说是推翻了我们对于教师这个行业的基本认知。

疫情已经闹了一年多,而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整整8000名魁省教师一掀桌子,潇洒辞职走人,里面不乏工龄超过20年的老教师了。这些本来可以拿着丰厚退休金离职,在桃李满天下的鲜花与掌声中退休的老师们,却因为“看不惯校方和政府的行为”,“疫情期间的待遇受了委屈”这类条件,亲手掐死了自己的职业道路,这对于绝大多数华人来说都是完全不可以想像的,要知道国内的教师,尤其是大城市的正职教师职业,在过去的几年中都是被评为国内社会的“相亲硬通货”,似乎只要做了老师,金钱名誉自然滚滚而来,还能保证自己良好的社会地位,一句话说白了,就是“够体面”。

但反观加拿大的老师,除了拍桌子辞职外,疫情之前那些年我们见证过的那些罢工,罢课,还有课堂之上或课后怼华人家长那些事,让不少华人都觉得:“加拿大的老师其实又左又作。”很多公立学校的家长们更会觉得这里的老师跟国内比起来真是“太不负责”了,不严抓成绩,对升学也不上心,每天带着学生傻乐,这是哪门子老师?

任何的制度,都需要人来执行,而教师,就是整个庞大的加拿大教育体系里最直接,最基本的执行单位。而我们对于加拿大、魁北克老师行为的不理解或是非议,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于整个加拿大、魁北克教育系统的不理解和非议。作为华人家长,或者未来的华人家长们来说,了解整个教育制度,就是了解自己孩子受到的核心价值观、人生观教化,而与其去高谈阔论地谈制度,不如让九闻带着大家从细节看起,从这些执行制度的老师身上看起,颠覆我们自己的认知,看看能不能回答自己内心的问题。

 

下面是一个安静的广告位

 

01

魁省老师,不用高学历

我们大家都可以扪心自问一下,如果我们在国内听说自己认识的某人成功进入了一线城市的主流学校内担任主科教师这样一个消息,第一个反应肯定就是:这人读书真厉害,想必学历不低吧!

的确,九闻团队里年纪不大的90后成员们都说,自己当年在国内上学时,所有的主科老师几乎全部都拥有一个以上的硕士头衔,甚至有些看起来默默无闻的中学老师,不仅学历高,当年还拥有过一定的学术成就。像一些国内的大城市名校,对于老师学历,履历的要求简直是突破了天际,竞争和其惨烈, 大家可以眼见为实:

这只是一所高中,但从应聘老师的资质来看,简直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小型科研团队!整整九位硕士,一位博士,清一色的清华北大本硕连读毕业生,其中有一位在国际级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过3篇论文,拥有4项专利发明,还有一位明显有过留学经历,在全美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上夺取第一名…..

我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国内的老师们履历的确厉害,人家学位和学术成就摆在那里,绝对是在学习读书这件事情上超过了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精英存在。

但这时候,如果我们调转过目光看一下咱们加拿大、魁北克的中小学老师们的学位硬性要求,可能诸位读者会因为对比太强烈引发不适:

想要在魁省成为一名老师,本科毕业足够!而且申请者甚至在读期间就可以开始申请自己的教师资格证,如果是就读于教育专业的学生,则自己本科毕业的那一天,就可以直接获得魁北克教师资格证,学校会帮你办好手续,通知好教育部,真正的甩着手,就成了老师。

有人可能会说,这硬性规定是一回事,真到了投递简历到学校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其实不然,到了实际就业的层面,其实这个要求可能还会进一步的模糊和降格!因为长时间的教师岗位空缺,很多学校极度缺乏替补教师和代课老师,所以申请者只要能够凑齐教育部要求的最低本科学历要求,通常都能迅速通过教师资格认证,知名论坛网站Raddit上就有不少College(大专)学生,通过多修30个学分,或者转学进入University多读一年获得了本科学历,从而成功成为了教师的一员,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发生在蒙特利尔,多伦多和温哥华这样的加拿大一线大都会。

而你能想象,国内一个”专升本”的普通学生,能在北上广深核心城市范围内的学校里谋得一份主科老师的职位吗?可能存在,但绝对是凤毛麟角。而作为一个华人家长来说,当我得知来教我孩子的老师们,可能并不具备极强的高等学术能力,并没有经过硕士、博士课程的训练时,我会担心他们教不好我的孩子吗?

我的答案是不会。因为当你了解整个这边的教师入职制度后,你就会发现这些并没有骇人学历的“准教师们”,即将在一场烈火中将自己锤炼成为一个真正最“合适”的老师:

加拿大的教师选拔并没有在老师们获得资格执照,并且收到学校聘书之后就停止了下来,相反,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一场只注重实干,需要超凡耐心与毅力,彰显自己人格魅力之光的漫长旅途。这些年轻的新老师们,将会成为每所学校的替补教师以及代课老师,亲自走上课堂,在长达3000小时的实际课堂教学中,一次次的向校方和学生班级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种制度是极度考验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格的,首先替补老师根本就没有固定的时间表,只有校方有需求的时候才会打电话叫替补顶上,这种情况下,需要的是这些初出茅庐的老师对于自己教授的科目有着极强的掌控力,哪怕每次带的班都不同,进度都不同,仍然能够高度模块化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还必须在偶尔才有的短短45分钟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征服初次见面的孩子们,去impress(惊艳)到这些孩子,才能争取到下次,下下次的替补机会。

所以当这些老师完成平均3000小时的替补、代课经历后,才终于能够成为一个正职老师,成为你我孩子的班主任,主要科任老师。的确,他们没有科研团队级别的学历,但是当他们站在你我孩子面前的讲台上时,已经是一个面对过数百个形形色色孩子,在课堂上数百次地磨练过自己教学技巧,接受过数百次校方与学生意见指导改进的老师了,而对他们来说,这只是终于转正的门槛而已。在本地文化里,大家都觉得经历过替补阶段的老师,都是“铁人”

从这里面我们不难看出,从选拔制度开始,加拿大的教师们最重要的特质就是:有耐心,能磨能熬,吃得透自己的专业,有丰富接触孩子,洞察孩子的经历,擅长在最短时间内吸引一群孩子的注意力….. 如果你要挑选一位老师教授你青春期孩子一元一次方程,你会选在象牙塔里浸淫学术研究多年的才子,还是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的加拿大老师?我的选择必定是后者。

 

 

下面是一个安静的广告位

 

02

理解与尊重,跟知识一样重要

也正是因为这些老师在成为正职之前已经上过足够多的课,接触过足够多的孩子,也听取过足够多的学生、校方反馈,所以他们深知,学校绝不是一个机械化灌顶的机构,而是一个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净土。

在加拿大,老师们除了课堂前后那些全世界老师都会做的事情之外,还需要掏空心思地去创造一个“合适的学术环境”,甚至有些时候在华人家长眼里都会变得有点像是“取悦学生”。

 

一位在温哥华教书的华人小学老师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因为第二天就要开学,担心自己的学生开始新学年前有些紧张焦虑,她专程提前一天跑到学校,跟清洁工借来推车,拉着数十公斤的物料将课堂内外装点得如同一个盛大的Party,就为了让重回学校的孩子们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所有装饰品都是老师亲手裁剪,图画,花费了数个小时,就为了博得开学孩子们心理的一丝安全感。而这种行为绝不是这位老师敢为天下先,而是全国盛行的基本做法。

 

九闻完全能猜到,这时候肯定又会有一些华人家长觉得未免有些无聊; 但大家只要稍微换位思考,就能马上明白。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人,都是开学第一天,带着小憧憬,小激动不安,又有些留恋假期的感觉走进课堂时,究竟是希望班主任铁青着脸坐在讲台上让大家噤声,坐好,然后来一句:” 假期结束了, 你们都给我老实点收收心!” 还是一进学校就能看见班主任如沐春风般的微笑,得到坚实的拥抱和握手,坐在老师提前一天花了10个小时布置好的温馨教室里畅谈新学年的理想与准备更舒服呢?

说喜欢麻将脸念经的,多半都是违心嘴硬。

而老师这种行为的本质,更加彰显了加拿大教育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那就是:尊重与引导,而非打压与强迫。这样的精神会贯穿在老师的任何行动中。

最鲜明与刺眼的例子,莫过于对学生成绩单的态度。一个标准的加拿大老师最基本的做法,便是在分发考试成绩时做到绝对的保密,并且在完成成绩分发后还会再三告诫,不要去互相打听,分高分低都自己明白就好。这样的模式有效制止了学生中不成熟的自然分层,跟避免了学术能力强的学生过分骄纵,后进学生受到精神打压的隐患。

 

我相信也有不止一位华人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在课堂上过度抢答问题等行为遭到过老师的约谈,而且是负面警告的那种。每个孩子都是这个班级的一员,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应该得到说话,表达意见,甚至是犯错的权力,这是对孩子基本人权的尊重,也是向孩子传达人权观念的第一步。

对于好学生,老师自然也会刻意的多提供一些资源,例如介绍你去参加学术比赛,根据你的学术优势帮你规划出今后的路线。而对于后进的学生,老师也会极力地去发掘你的闪光点,表扬你,鼓励你,并陪你一起对后进的学术内容进行分析,重点是解决你的问题,为你找新的出路。学术上有成就的孩子分班进入Gifted Class向着更高的学术层次进发,不擅长读书的孩子也有正常的班级和老师来帮助你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能够开心快乐的找到自己擅长做的事情,学会协作,理解,尊重这些生而为人最重要的素质。

九闻有一位本地旧友,在高中时期读书不得要领,文理成绩一塌糊涂,眼见着跟大学无缘了。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班主任老师却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探索他的个人兴趣爱好,每天跟他聊天从而深入了解他擅长做的任何事情,学术上竟喝止他再花费大量时间在琢磨考试上,反而两人一起做了很多职业规划研讨,最后挑选了一个建筑工人培训项目。写了推荐信让他去尝试,结果他在这个项目里如鱼得水,如今已是一家小建筑公司的小头目,一年七八万刀日子过的还不错。可以想见,这样一个学生如果放到国内的高考冲刺班里,毫无疑问就是一个天怒人怨家长急的废物,老师也多半直接放弃,将时间花在班级尖子身上,力求多出一个985,而一个懵懂,不擅读书的男孩人生如何规划?自求多福吧。

这个社会本来就不需要人人都做科学家。加拿大老师们其实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一个“人生导师”的形象,比自己的父母更善解人意,能用自己的经验和学识帮助孩子解决学龄和人生里遇到的那些困惑,让你得到尊重,学会尊重,在成才之前,先成一个人,懂得温情与感恩。

 

下面是一个安静的广告位

 

03

罢工罢课,人权不分彼此

又当爹又当妈,顺带把文化课教完,最后还得帮着每个学生谋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出路,这对于加拿大老师来说完全就是工作的基本内容,所以想要工作出色,绝不是讲台一站,作业一批就完事了,这也是为什么本地人都认为老师这个直接需要的是Dedication和commitment。

在较快的压力和节奏下,老师们自然对自己的薪资水平有着一定的要求,而在加拿大一旦谈不拢薪水,自然就要开始罢工罢课,这是老师们的自然诉求,学生们往往也会声援老师,写写联名信什么的寄给工会。但在很多没有听说和经历过罢工罢课的华人新移民家长眼里,这种行为就成了“贪得无厌”。

我们不妨来看看“贪得无厌”的老师们究竟拿着多少钱?

 

从图里看出,除非你愿意到北极圈周围的苦寒之地做老师,否则大概也就是51000-54000之间的薪水,在个税起征税率就是15%的魁省,拿着51000的工资真的算不上高,只能说是勉强进入了小中产阶级的范围,在房价突破了天际的安省和BC省,也不过每年多拿两三千,老师们过的也不容易,要知道在这几个省,普通公务员的薪水基本都是6-8万起的,而且公务员们的工作强度远远低于加拿大教师! (加拿大老师们的工时比韩国老师都长)

 

所以老师们奋起罢课,要求更高的薪水,不过是这个重视人权的社会里最正常的一环。为了谋取更多的个人利益,这些老师们没有通过自己设立课外补习班来赚钱,也没有让自己班上不来补课的孩子穿小鞋,更不会收受家长们递来的红包人情,早些年还出现过新移民家长按老套路送礼遭校方举报的糗事。

他们用社会赋予的正当方式,正气凛然地争取着自己的权益,即便去出街游行,也不会乱收学生家长递来的一个红包,也不会去办一个私人补习班,这样的行为本身也是在弘扬着社会的正气,以身作则地告诉学生,什么才是对与错。再者,我们也鲜有见到有身边的孩子真的因为老师罢工而影响到了升学和毕业,因为工会罢工的一个重点,就在于“不能绑架学生”,这是老师们的良知和操守。

作为华人家长来说,我更愿意看到的是老师们去罢工,去游行,也不愿意看到老师们开始对着家长使眼色,开小灶,我也能自信地对孩子说,看着你们老师的做法,学会他们的正当的抗争精神,也要时刻牢记在心,老师跟你一样都是人,他给予了你尊重,你同样应该尊重他生活的权力,这世界上本就没有什么“天经地义”,罢工是一堂有关同理心与尊重的法制课。

 

 

下面是一个安静的广告位

 

九闻有话说

其实这世界上无论哪国的老师, 都是辛勤的园丁, 都是塑造着这个国家未来的重要支柱但每个国家现在的社会需求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需要提供怎样的服务

我们无意指责国内的教育制度, 因为中国是一个蒸蒸日上的超级人口大国, 这个国家无论是哪一个角落都必定会充斥着竞争, 而社会达尔文主义式教育借由中国老师们的高压手法传递给学生, 激烈的竞争在带来一定弊端的同时也带给了中国强大的生命力与海量的人才储备, 如同大动脉一般支持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前进

但也正因为这样, 我们这些上岸定居加拿大的华人父母们才更应该感受到加拿大教师以及教育制度上所透露出来的这一份奢侈这种强调人文关怀, 尊重理解, 刻意淡化竞争性, 轻社科重人格的教育大纲, 甚至是人人客制化的教育方式, 只有在人口数量较少,建设成熟的少数发达国家才能够实现, 甚至隔壁美国都做不到加拿大这样的程度, 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度的奢侈

对于普通华人家长来说, 这样的老师与制度, 会带给你一个思维清晰, 纯善大方, 守法从容的孩子, 也能够充分地让你的孩子在自己擅长的方向获得长足的进步, 甚至加拿大的老师会帮助你的孩子探索并开启一段你都从未想过的传奇人生, 你的孩子奢侈地在加拿大, 获得了自由选择人生的权力!

 

 

 

下面是一个安静的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