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闻原创,侵权必究
“内卷化”这个词是最近国内网络上的热门词汇,
一般认为是上班族专用。
“社畜”们在内卷化的压力下,
把996认为是福报。
有人说:且慢,你以为大学毕业后第一次面试才算进入内卷漩涡,其实,当今国内小朋友在走进幼儿园的校门之前,他面前的内卷之路就已经全面铺开。
社会不断的在贩卖焦虑:“如果你不提前教育,虽然是同一个起跑线,但有的孩子骑自行车,有的踩着滑板,而你的孩子只穿了一双人字拖。”稍有放松,孩子就会被竞争对手打败并狠狠踩到地上的恐惧,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家长们脆弱的神经。
一定要在班上挤进名次前列,一定要考上名额有限的好学校,一定要在惨烈的应聘中践踏着其它应试者得到一个千金难求的岗位。家长们在自己经受着职场内卷时,也迫切的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够通过努力摆脱内卷。
站在加拿大往大洋彼岸看,你会庆幸自己把孩子带离了那个内卷的氛围吗?
九闻相信,很多拖家带口的华人移民是其实就是为了孩子而移,希望孩子离开高压的教学环境,接受传说中“先进优越的西方式教学理念”,快乐学习的同时能够成就一番天地。
谁知,来到这里之后,很多人挨的当头第一棒,就是幻想里“先进优越的西方式教育理念”。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1996年版中国《新华字典》上的例句,其实却歪打正着地完美描绘了加拿大式教育制度的核心思路,世界大同、职业不分贵贱,多美好。在加拿大的公立学校,公众教育、通识教育体系传递给孩子的,就是这样“众生平等”的理念。
这样的“美好”,却未必是华人心中想要的——即使再愿意接纳加拿大文化的华人家长,在内心深处,还是有自己的“执念”——
下面是一个安静的广告位
我的孩子要比别人更优秀、更有成就,要实现阶层跨越,要跻身upper class。
不想内卷,但想脱颖而出;
为了独占鳌头,即使初来乍到,华人家长也迅速开始了自己最熟悉的操作。
在“Peace and love”的教育氛围里,虎妈们拼命的培养鸡娃,你们继续岁月静好吧,我先走了。
问: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左右,是不是不太够?
答:在美国肯定是够了,在咱海淀肯定是不够。
虽然只是一个段子,但对于不少陪伴着孩子经历过中国式教育也体会过加拿大教育的华人家长来说,应该能让人会心一笑。
没错,就是两种极端,早先做梦以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先进优越的西方教育制度”就能够一边快乐学习,一边成为社会精英,至少是个中产的梦,该醒醒了。
伴随移民而来的最大的文化冲击是什么?或许不少华人会认为是——“加拿大式教育”。
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移民,兴高采烈将孩子送进了“传说中的加拿大学校”后:
第一次看孩子班级表演时,肯定有不少华人爸妈内心OS:这都什么鬼!
一个个“随心所欲、群魔乱舞”,除了震天响的音乐以外,压根看不出“上台表演”的痕迹,表演结束后,大家还兴高采烈的,老师看上去对“节目效果”很满意,孩子们也非常满足,一脸骄傲。
如果去到班级,华人爸妈会更震惊。墙上贴的所谓的画作,简直就是信手涂鸦,刹那间以为自己回到了孩子以前的幼儿园小班,感觉自己孩子“退化”了,之前在国内还能把苹果用素描技巧画得溜光水滑看得出明暗对比呢,现在倒好,彩笔画3笔就是一个苹果了。
孩子也被教得越来越“傻白甜”,完全没有竞争意识了。
考完试拿着成绩回家,妈妈问:“你的成绩比好朋友好还是差?”
孩子一定会回答你:“成绩是隐私,老师说不要互相打听,老师说自己跟自己比就好。”
妈妈说:“我听说你的好朋友也要考你想考的那个中学呢。”
孩子说:“欧耶,太好了,我们可以继续当同学做好朋友了,你把我的学习材料发给她妈妈,她也可以学。”
老母亲下一句想说的话硬生生的咽进了肚子里。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厮杀出来的中国式爸妈,以为给孩子制造一个对手,形成竞争的氛围,能让孩子更努力一点,谁知道在孩子的加拿大式直线型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同学也是对手”的认知。
下面是一个安静的广告位
新移民走到这里终于明白了,“先进优越的西方式教学理念”的确是轻松加愉快了,但并不是移民后对孩子不管不问就自动能“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公立教育只能完成“帮你把孩子平安带大”的职能,如果你不想自己的孩子泯然众人矣,你就必须当虎妈养鸡娃,实施“1+N”教育。
但想要出人头地,
古今中外都是殊途同归:
那就是课堂学完课后继续,私下发力。
不相信的人请踏步快乐学习,
但不好意思,我先走为敬!
看清了加拿大公众教育的现实,不少华人家庭重拾自己最熟悉的国内套路,将国内“高压推娃”式教育移植到了北美,走上了虎妈和鸡娃的道路。
功课加码+补习班+精英私校+兴趣俱乐部,一个也不能少,全是在国内咱们都熟悉的戏码,这一下全面回归。
对于鸡娃来说——超前学习是必须的,大量英法中三语的阅读是必须的,周末补习班是必须的,每周还保持5天的体育俱乐部训练或才艺排练,功课要拿A才是ASIAN的标配……
对于虎妈来说——即使不怎么会英法语,也可以如数家珍的跟人讲蒙城各个私校的培养理念和招生标准;对私人补习班和补习名师就像隔壁邻居那么熟悉;兴趣俱乐部每天的接接送送,耗费大量的私人时间,到比赛时,还要举着摄影机录像,回家好一帧一帧的抠竞技动作。
压力山大是吧,但这只是一部分。
加拿大的虎妈和鸡娃,
还要面临来自老师和教育体系的压力。
因为“超前教育”,
老师和华人家长发生矛盾,
已经不是罕见的事了 。
有一年级的孩子在老师面前“炫耀”他会算五位数乘以五位数,老师直接在本子上给家长写了一段话,表扬孩子很聪明,委婉的表示孩子现在的程度已经足够了,希望家长不要继续给孩子额外的知识了,因为那样影响到自己的教学节奏,整个班级的进度不统一了。
还有老师,因为学生说要写补习班的作业,直接就向儿保机构汇报了。儿保机构的工作人员很正式的对家长说,请停止孩子的补习班,加拿大认为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已经足够,放学回家,除了进行20分钟的阅读之外,其他什么都不需要做。而且,他们认为家长太push孩子,应该是心理焦虑和失衡的表现,要求家长接受10次社工的“心理辅导”。
初来乍到的华人爸妈很难消化“加拿大逻辑”:学校在放羊,孩子天天玩,难道就直接放弃吗?我也很无奈啊,我也想把孩子交给学校,然后我什么都不用管了,但现在不行啊,是你们逼我当虎妈的,怎么回头还是我错了?
必须承认,九闻团队中几个家庭,也是虎妈+鸡娃模式。同为华人,大家走过的是一样的心路历程。被加拿大式快乐教育泼了一身冷水之后,似乎产生了“应激反应”:想方设法给孩子额外“加餐”,孩子的成绩一定要出类拔萃。
这其实也不难,当地孩子回家疯玩,你只要稍微紧一紧,自己家孩子的成绩就上来了。
如果深入了解再稍加分析,“加拿大式教育理念”和“中式虎妈推娃行动”两者间的
下面是一个安静的广告位
表层矛盾
来自于我们想象中那种“先进而优越,人均精英且身心健康的的西式教育体系”,跟真正现实中加拿大公立教育体系中所强调的“通识教育,公众普及”精神有着天然的不同。
而表皮之下的深层矛盾
来自于我们希望看到孩子出类拔萃,能实现阶层跨越,走到金字塔顶端,而加拿大传统社会希望培养踏实而稳定的社会公民,所有人拥有平等机会,有一定的自给自足的能力。
社会从来都是一个有阶级的地方,也就决定了能够爬到顶端的人永远是少数。
发达国家真正发达的地方,
从来不是富人有多少,
而是有没有彻底的消灭赤贫。
加拿大做到了,作为一个传统的发达国家,加拿大的社会阶层是橄榄核型的,广大中产以及数量更多的小康家庭,形成了加拿大最稳固最庞大的社会基石。
正是因为这样,96版新华字典上那句清华大学学生和百货公司柜员都有光明前程的话,在加拿大是现实,不是玩笑。
这同时也意味着,这里大部分的孩子可以在没什么压力的学习中成长,通过简单的出卖体力,从事基层服务行业或是完全没有技术要求的基层岗位获得一份稳定的薪水,过上还不错的小日子。当然,硬币的另一方面,就是如果单纯靠学校最基本的公共教育,很难实现阶层跃升。
公立学校的任务,
从来就不是向上层阶级输送学术代表和管理阶级,
而是确保每个公民都能脚踏实地、守法安分,
心甘情愿地走向社会各个岗位,
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转。
在公共教育领域,加拿大的目标是“给每个孩子在学校和生活中成功的平等机会,让下一代成为富有生产力的社会成员,建立重视全体成员福祉的社会”。
关注的重点在于普及通识教育、提供平等机会、让孩子为成为社会公民做好准备,具备一定的经济自足能力,最终改善整体的社会条件和风气。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他们更喜欢的是“顺其自然”,从小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相信“你就去做个扫地工人跟国家总理没有任何区别,你们都是社会重要的一员,缺了谁都不行。”更让孩子们相信,“竞争”不是必要的,大家一团和气,不用争抢吃肉的机会,一起吃草也是很香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理念,加拿大整个原生社会是赞同和践行的。有统计表明,加拿大95%的孩子都去了公立学校。所以,相形之下,我们的焦虑、强推、钻营,都成了——
异类
华人父母有意或无意,自发或被迫的推娃,做出了种种不符合“先进优越的西方式教学理念”,破坏了班级的平衡的行为。从广义上来说,我们这样的行为,已经对这个社会作为基石的公众教育宗旨产生了冲击。
当我们本身的行为碾压了固有的社会生态,挖了体制的祖坟,那么必将迎来的是整个体制的弹压和反击。
华人是听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长大的族裔,知识改变命运、在竞争中实现阶层跨越是我们深入骨髓的行动指导。
抢跑?如果抢跑有用,当然要抢跑——在利益面前,道义算什么?
抢跑确实有用,趁着还没醒过味的其他人还在坚持“先进优越的西方式教学理念”时,多跑一步,就会赢人一大截。
中学入学考,名校里华裔学生一马当先的录取率可以说明一切。单单一个华人补习班,就能为“牛校”输送近一半的新生生源。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下面是一个安静的广告位
爽吗?很爽!但是,别人无路可走了,肯定要反抗的。
在美国,常青藤大学跟亚裔的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亚裔起诉大学招生歧视的案子不断发生,虽然藤校一再否认招生中有不公平现象,但是,由哈佛大学提供的各个族裔的入学率表明,亚裔学生的录取率是最低的。
在蒙特利尔的私校录取上,又何尝不是呢?当“牛校”出现了大批华人面孔,当名校新生中有一半是华裔学生时,你觉得当地社会会考虑些什么?
一开始,只需要一场笔试就能决定录取与否;
后来,要增加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平时成绩了;
再后来,即使你考得再好,拿着欢迎班成绩单(移民痕迹)的孩子也会被直接拒绝;
再再后来,不要笔试了,改面试,改现场发挥表现小组配合来打分。
你看看,
这一步步增加的条件,
限制的是哪一类学生,
一目了然。
在矛盾和限制中,我们该如何自处?是向“主流观念”妥协,还是闯出一片属于我们的天空?
历史上,还有另一个族裔跟华裔类似,他们又怎么靠智商、努力、团结,把自己从破落的新移民,变成社会主流人群,改变了国家和世界?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下面是一个安静的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