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闻原创,侵权必究
今天发现一则新闻,炸了魁省家长的窝,逃过了华人家长的法眼——魁省学生权益保护改革被宣布推迟到明年秋天举行的下届议会再进行。简单一句话来说,魁省政府承诺要重拳整治校园霸凌的诺言似乎又得迟点再兑现了。
但这一拖不要紧,从省内家长再到多党派高层议员纷纷发难吐槽,这两天一直在风口浪尖上的教育部长Roberge又被架到了火上烤。
部长去年曾支持在 2021 年 6 月之前提交该法案的动议,甚至在担任部长之前,部长就曾呼吁彻底改革学生保护协会的角色,承诺将成立更加强力、独立于任何学校体系之外的监察员体系,深知连私校都要被纳入监管范围。
看看本地家长的反应。
一位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改善私立学校投诉处理的学生的母亲(Ms. Gingras)对此次法案推迟表示无比失望,去年秋天,她甚至对对政府和学院提起诉讼,要求为她女儿所遭受的霸凌和错误对待道歉和进行经济赔偿,并致信教育部长,要求进行调解程序。
可能难免有华人家长认为,小孩子打打闹闹,骂两句,过两天不就好了,哪里来那么多的上纲上线?同学之间闹个别扭,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哪有什么事?我看多半是本地人左的难受……
下面是一个安静的广告位
那九闻不得不说,这样想的朋友们可能真的对加拿大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和教育理念缺乏必要的认识,也对于加拿大的校园环境、校园文化一无所知了。没有在这边上过学,尤其是从中学开始读过书的华人朋友们极难想象,北美的校园风气,包括同学之间的社交生态,都是极其富有侵略性的。圈子之间的互相排挤、大量的语言、精神冷暴力、极度争强好胜的大环境、对社交成功近乎于病态的追求……
又有多少华人朋友们真的意识得到其中微妙以及自己孩子正面临的霸凌危机吗?只有了解了,才能知道为啥这边的家长会那么气急败坏……. 人家真不是闲的。
你的孩子跟你生活成长的环境完全就是两个世界,你有你的哲学,但必须尊重他所处的环境生态。
很多华人家长,甚至连感知和认识到孩子被霸凌的能力都很有限,更无从谈起通过正确的手段保护自己孩子的精神与身体健康安全了。其实在加拿大,霸凌,尤其是校园霸凌涉及的范围远超华人的传统价值观认知,对霸凌惩罚的严重性也超出大家的想象。这样子的设置更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无数人数十年来的反思与教训。
在了解之后,很多华人家长或许会吓一大跳,原来这也算霸凌,原来这个事情性质那么严重,原来自己的孩子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不妨先从政府的相关法规理论入手,再看看本地华人家长的一些亲身经历,希望能够促成更多华人家长觉醒,不要过度轻视在北美社会的顽疾——霸凌,能够做到“察觉-判定-正确维权-保护孩子”。
在开始之前,我们必须先为大家明确一个概念,种族歧视跟霸凌并不是一回事,判定规则也是分开的。但对于我们华人群体来说,这个规则会变得更加复杂和模糊,在多元化的社会里,我们的孩子面临的往往是掺杂着歧视与霸凌掺半的情况,今天我们更多地是探讨概念更加泛用,发生机率和比重都高得多的霸凌,而客观地相对淡化种族歧视的成分。
根据魁省官方网站的表述,霸凌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发生在许多不同的环境中,例如在学校、工作场所或其他任何地方。而霸凌可能还涉及到其他问题,例如歧视、同性恋恐惧症、虐待、家庭暴力或性暴力。在魁北克,各种法律都涉及到霸凌问题,包括《人权和自由宪章》、《教育法》和《刑法》。
下面是一个安静的广告位
根据相关法规,霸凌通常是指以下行为、言语或行动:
可能是有意的或无意的,重复的,可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存在意图伤害或事实伤害,发生在两个或更多人之间或存在权力不平衡的地方,例如在权力或控制关系中。
表现有以下几种类型:
身体:对身体有害的行为,如绊倒、故意推、打、举起拳头等。
言语:发表对心理有害的词语。如侮辱、威胁、嘲笑或取笑、针对不同的人发表针对性评论,例如他们的性别、性取向、种族等。
社交:对一个人的社会关系或群体地位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如散布谎言或谣言,诋毁、侮辱,从群体中排斥或孤立他人等。
物质:破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或剥夺他们的财物或财产的行为。如损毁、破坏或偷窃个人物品或财产。
此外,霸凌也可能发生在网上、社交媒体或短信、电子邮件和博客中。这种霸凌被称为网络霸凌。
大家不难发现,在本地界定一个霸凌事件,范围远远超过了拳打脚踢,而是小到同学之间的一个眼神,一句话,或是一个手势,甚至是无声无动作的边缘化行为,全部都正中红心!
下面是一个安静的广告位
单单只看文字的话,可能很难让不明所以的家长朋友们代入。大家别急,九闻特地为了找来了两位华人朋友说了说自己的亲身经历,一位是亲身经历过北美中学校园“大熔炉”式碾压的华人,另一位是登陆不久,但已经深刻体会过所谓北美“霸凌文化”,并且做出了一系列教科书式反应的华人母亲。
亲身案例1——曾经的北美中学生
(常见现象)
X同学是曾经标准的北美“小留学生”,父母当年为了让他在比较良好的环境内读书,还特地找了价格高昂的私立高中,这是一所几乎“纯白”的学校,在他的高中生涯里,鲜有种族歧视,但却经历和目睹了数不清的霸凌事件。
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有几件事情,首先就是据说在北美最常见的“食堂霸凌”。在中学里,孩子们的小集团是极其紧密的,人人都争抢着要成为“Popular guy”或者“popular gal”,排外性非常强。X同学刚刚插班的第一年,经常会遇到同学们在食堂里绕着他走的情况,甚至过分到只要看到他过来,一整桌人直接起立离开,周围的人立刻哄笑,,白眼更是不知道吃了多少。直到后来X同学磨练出了超级“厚脸皮”,硬着头皮主动破冰社交,在多个“小集团”里发展出“内线”后,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善。
根据X同学的亲述,作为一个孤身在外的未成年人,长时间收到同学们“起立”式,不加掩饰的排外,让他一度对午休吃饭、跟同学正常交流都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和厌恶,他还亲眼见过另一些性格相对温和内敛的同学,在这样的类似情况下直接恼羞成怒的、或是性格大变……这样反而会招来整个同学群体更加变本加厉的嘲笑、甚至是妖魔化,被取了一些极其难听,侮辱性极强但又不是种族歧视性质的外号,被全校疯传,一直叫到毕业,搞得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他的本名是什么了。
亲身案例2——明察秋毫的华人母亲
(感知与处理方法)
Z女士阔别国内生活,只身一人现行带孩子登录加拿大,为家庭的未来海外生活打前站。自己十多岁的孩子在经历了多年国内学校生活后,突然换到了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在语言、文化、生态三不熟的情况下开始了自己的全新的学习生活。
自从来到了加拿大,Z女士深受本地文化感染,一方面也放下了曾经快节奏生活的重担,开始有更多时间和经历跟孩子交流,并建立了更加平等细腻的沟通关系,两人平时里无话不说,孩子也越来越敢于和母亲分享在学校里发生的点点滴滴。
直到有一天,Z女士的儿子突然提起了学校里的一群韩国同学,并表达了自己跟这群韩国孩子之间相处的不愉快,虽然一开始仅仅属于孩子之间的一些社交障碍,但Z女士下意识地绷紧了神经,开始经常旁敲侧击地跟进事件的发展态势。果然,一段时间之后,这群韩国孩子的行为明显开始具有了极强的攻击性和针对性,他们不仅在口头上越发放肆,并且开始在一些团体运动中假借”运动的对抗性“动手动脚,例如在篮球赛中频繁恶意推搡Z女士的儿子,恶意孤立迅速升温成了极具隐蔽性的暴力袭击。
面对这样的情况,Z女士第一时间从孩子处收集了足够的多的信息与细节,并得益于长时间的跟进与了解,她对整件事情的起伏掌握是极其线性的,所以她第一时间向校长写信反映,生动的言辞与确凿的证据让校方立刻行动起来,相关人员迅速约谈了作恶的同学,从此,学校里再也没有发生过针对Z女士孩子的霸凌行为或企图。
Z女士的前后做法,包括平时里与孩子的沟通模式,都堪称教科书级的完美范例。同时也向我们揭示了正确应对北美特色校园霸凌环境,作为一个家长必须遵从的公式:交流-感知-警惕-跟进-反映。
Z女士的孩子事后说了一句话让我们所有人都感触良多:他说到,自己其实在国内的时候,班级里也存在这种类型的霸凌行为,但自己从来都没有想过要和父母去分享,因为他内心深深的觉得,那个时候的父母听完自己的说的话,绝对不会和现在这样站在自己这一边。
真实!也完美地反映了传统华人家长在此话题上的客观广泛存在的麻木与消极情绪。
下面是一个安静的广告位
九闻也趁此机会为大家更加系统性的归纳一下,对于我们大多数华人家长来说,想要首先意识到孩子是否面临霸凌,就必须放下自己的达尔文主义,忘掉自己来自于中国大环境下的”经验之谈“,去主动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态,放下成见去沟通,才有了察觉的可能。
当沟通获得成效后,我们才能有空间来分析,用加拿大式的价值观来代入事件的合理性,用同理心去揣摩孩子的情绪。最后大家一定要记住,放弃一切教唆暴力行为的企图,因为在这边暴力永远大于一切言语或隐形霸凌,往往孩子一冲动,大人一放松,一拳打出去,不仅对方霸凌者立刻洗白,而且孩子还会遭受校方的各种责难,得不偿失。
先与老师交流,再层层向上写信举报,才是最为现实的做法。
如果最终通过自己的调解和家长、学校多方干预,还是无法实现制止霸凌的目的,或者获得需要的帮助的话,这种时候以下这些机构和电话将会成为你的“核武器”,可以拨打电话向他们求助,他们将会给予相关帮助:
?社交信息热线:811
?居住地的CLSC
?父母热线:1 800 361-5085(仅限法语)
?虐待老人帮助热线:1 888 489-2287
?青少年热线(面向 5 至 20 岁年轻人):1 800 263-2266
?儿童求助热线:1 800 668-6868
?运动帮助热线:1 833 211-2433
?性别帮助热线: 1 888 505-1010
?加拿大在线举报对儿童进行性剥削的网站:
https://www.cyberaide.ca/app/en/
?加拿大儿童保护中心网站:
https://needhelpnow.ca/app/en/
加拿大从来都不是一个鼓励物竞天择的地方,大家也要记住一句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养育你孩子长大的,是加拿大的水土,陪伴他一生的,是加拿大的人,他必然要超脱离开你曾经熟悉或经历过的那些生态与环境,走到本地人的中间,成为跟你两个性质的人,你是归化者,他是原住民。
而作为他的父母,我们的原生阅历可以为他提供更加复合丰富的视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帮助他更好地拥抱这个属于他的社会,而不是用我们的糟粕牵绊住他的腿脚,甚至我们还能以身作则向他展示,一位来自异国的归化公民,是如何积极地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如饥似渴地汲取新世界的养分。
而霸凌问题,显然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不同的诠释与解决方法,我们一定不要让成见与高傲蒙蔽了自己的双眼,给孩子留下终身的遗憾。
END
下面是一个安静的广告位